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,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;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:360、QQ、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,或者使用谷歌、火狐等浏览器。

下载Firefox

下载

人口发展新形势对“三农”的影响

作者:蔡昉 来源:北京日报 时间:2023-11-15

2023年5月,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:必须全面认识、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。当前,遵循党中央的决策部署,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,需要特别关注人口发展新形势对“三农”工作带来的挑战,以及如何通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应对这些挑战。

  中国人口发展新形势的主要表现

  在过去几年里,中国人口发展发生了一些关键性的转折。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变化及其带来的三重挑战进一步认识和把握。

  第一个变化: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时代已经来临。作为长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,2021年中国人口达到峰值,2022年起首次出现负增长。这个人口趋势变动意味着中国出现了人口发展新形势,无疑将对包括“三农”工作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  与此同时,中国人口发展“未富先老”的特征进一步凸显,其中城乡之间的人口特征差异,就属于一种未富先老特征。例如,由于劳动力外出务工和人口向城镇迁移,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,养老矛盾更加突出。这种未富先老现象,既放大了人口挑战的严峻性,也孕育着一些特有的机会窗口。

  第二个变化: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。2021年,中国的老龄化率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4.2%。根据国际定义,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中度老龄社会,预计在2030年前后进入高度老龄社会。

  第三个变化: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进一步加速。随着我国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来临,劳动年龄人口将加快减少。在2011—2022年期间,中国15—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的速度为0.14%,在2022—2035年期间,这个速度预计将大幅度提高到0.83%。

  从上述关于人口发展三个方面的变化,再来看由此产生的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三重挑战。

  首先,从供给侧看,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进一步降低。这是经济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,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的式微。其次,从需求侧看,在净出口、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这“三驾马车”中,国内需求部分,特别是其中居民消费需求因素,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制约,这是以往从未出现的情况。最后,老年人口抚养比将加速提高。直到2035年之前,中国的老年人口赡养比会一直快速提高。这将给“现收现付”式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压力,同时加大照料高龄老年人的难度。

  人口发展新形势导致“三农”工作面临更突出、更严峻的挑战

  与城镇相比,农村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速度更快,因而老龄化程度更高,这成为区域人口增长分化的一个突出表现。农村人口未富先老的特征,导致“三农”工作面临更突出、更严峻的挑战,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。

  第一,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,同大量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之间形成突出的矛盾。2011年以来,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导致的劳动力短缺,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关键因素,未来这个问题仍然突出。然而,在农业和农村仍然存在大量尚未充分利用的劳动力。例如,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,高收入国家的农业就业比重平均在3%这个水平,而2022年中国的这一比重高达24.1%。

  对于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区间增长来说,劳动力供给充足以保持人口红利潜力十分重要,因而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必要的和急需的。与此同时,农业劳动力已经具有明显的大龄化特征,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难度。例如,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,在16—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中,年龄在45—64岁之间的大龄者占比,全国平均为43.2%,城镇为39.2%,农村则高达51.0%。潜在需要转移的劳动力趋于大龄化,在劳动力整体短缺的情况下,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。

  第二,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难度加大。农村老龄化率高达17.7%,比城镇的11.1%高出6.6个百分点。农村中位年龄已经达到44岁,比城镇的36岁大8岁。由此导致的三个方面问题值得关注。一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龄化,使这部分人群显现出在人力资本上的短板,外出务工的困难日益增强,不利于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。二是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明显提高,而制度供给仍然不充分,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。三是随着与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关的致贫风险提高,家庭消费和储蓄双双孱弱,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应下降,农村有可能产生新的贫困现象。

  第三,村镇空心化和空巢家庭的现象严重,人口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不强,农村更高的老年抚养比加重养老负担。从人口数据可以看到,流行的“386199”部队(“38”指“三八”节,代指妇女;“61”指“六一”节,代指儿童;“99”指农历九月初九,既是重阳节,也是老人节,代指老人)说法是成立的,即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具有女性、儿童和老年人占比偏高的特点。这意味着农村日益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气,而如果不能做到人丁兴旺,则很难实现产业兴旺。

  第四,由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,亟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率。更深度的老龄化和更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,要求从经济方面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和覆盖率,从健康方面对留守老年人进行更好的照料和看护,从精神方面给予空巢老年人更多的慰藉。然而,在整体上来说,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,可以调动的社会养老资源仍显不足,社会保障仍然不充分。

  通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应对挑战

 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,应该以城乡统筹的方式予以推动。关于政策上的总体建议是,“三农”政策要更加突出人口视角,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,着力推动形成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格局。具体来说,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地强调以下三个方面。

  首先,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,以更大的紧迫感推动以农民工落户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。户籍制度改革能释放出的改革红利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。现在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65%,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7%,存在18个百分点的差距,进城农民工被统计成城镇的常住人口,但是没有得到城市的户口,也就没有享受到完全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。农民工进城后,可以稳定地提供非农产业的劳动力,促进劳动力继续流动带来资源重新配置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拉动潜在经济增长,从而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。

  其次,通过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制度改革,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。在农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,并且比城镇更加严重的条件下,农村住户所得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及其贡献趋于减弱。因此,推动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力度应该加大,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样化和可持续性。目前在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其增长中,财产性收入始终是一个明显的短板。这方面的关键性改革和政策调整,应该立足于制度上的保障和推动,让农村居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益。一方面,通过金融和银行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,借助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成果,特别是合理运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,促进农业农村产业及农民生活的数字化,打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数字鸿沟,让农村居民从金融发展中获得财产性收益。另一方面,积极推进土地征收合理补偿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公平入市、农业承包地三权分置、赋予宅基地充分用益物权等一系列土地制度改革,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获得更充分的财产收益。

  最后,加大政策调整和制度建设力度,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程度。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,目前还有诸多政策思路亟待反思和改变。农村的新形势将会使人口更快减少、老龄化进一步加深、居民收入增长趋于减慢。并且,虽然户籍制度改革可使部分老年人随子女在城镇落户,进入城镇养老体系,但是终究还会有很大规模的老年人留在农村。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。

  其一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个制度板块,要转向更加普惠型,尽快做到应保尽保。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来说,基于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,终究难以满足养老的需要。因此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该率先转变为普惠型,根据国家财力和基本需要确定保障标准,成为一种覆盖全民的托底性保障,与是否参加了某些保险项目或者是否缴费脱钩,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给付水平。

  其二,通过促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养老的硬件环境。一是弱化乃至消除城与乡的边界,在县域和市域范围内,在地理距离相近的城镇与农村之间,实现与养老相关的基础设施共享,以及养老事业运行形式的融合。二是在乡村振兴中提升村庄的集聚水平,合理布局生活空间,以提高居住和生活密度,聚集农村的人气。三是在农村生活圈的构建中,把适老化作为宜居性的重要内容,按照有利于养老、助老和惠老的标准全面推进设施环境的建设和改造。

  其三,农村依靠家庭进行养老、照料和护理的模式已不再可行,应该加快转变到机构养老和社区照护的轨道上。针对农村人口密度小、居住分散、聚集效应弱造成的养老规模不经济现象,可以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数字化,借助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予以解决。例如,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,具有“零边际成本”的特征,可以对冲规模不经济。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最新发展,可以以微不足道的成本,让农村充分分享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养老助老事业模式,最终打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差异性。

  (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)


Baidu
map